中國院士 | 吳宜燦:寂如磐石 燦若星辰

2020-03-29 28211

編者按

“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(chuàng)新的豐碑,凝結著廣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。”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說。安徽近年來加速科技強省發(fā)展步伐,合肥是國家科創(chuàng)高地。伴隨著科技創(chuàng)新步伐的加快,科技創(chuàng)新人才層出不窮,其中,從安徽走出去,以及在安徽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,更是深刻影響著安徽科創(chuàng)的步伐。

《安徽畫報》畫說美好安徽,開設“中國院士”專欄,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,營造尊重人才、尊崇創(chuàng)新的輿論氛圍,與院士面對面,講好科技工作者科學報國故事。

吳宜燦院士

吳宜燦更忙了。結束了采訪后的周末,他在所里待了一整天直至深夜,第二天在安徽大學進行了一場主旨演講,新的一周又馬不停蹄趕赴南京,出席他們自主研發(fā)的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系統“麒麟刀”創(chuàng)新產品發(fā)布會……

2019年11月22日,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公布,吳宜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。這一消息,在吳宜燦的家鄉(xiāng)安慶市宿松縣涼亭鎮(zhèn),成了一件沸騰的大事。

“好像每個人都比我興奮,但對我來說,該做的事,還要繼續(xù)做,只是責任和壓力更大了。”在科研這條鮮少有人相伴的路上,吳宜燦30多年來,只做了一件事,并決心一直做下去。

01

誤打誤撞,遇上“摯愛”

吳宜燦專注核能安全領域研究30多年

去年12月的一天,安徽大學文典閣報告廳內座無虛席,吳宜燦在20分鐘的時間內,用略帶鄉(xiāng)音的幽默談吐,進行了一場題為“先進核能發(fā)展現狀與未來”的演講,消解了聽眾對“核”的傳統認知。“先進核能”“核電寶”“小型反應堆”……吳宜燦盡力把這些“高級”的概念詮釋地生動、接地氣。曾被視為異想天開的事情,如今,在這位新晉院士的眼里和口中,都將是觸手可及的現實。

吳宜燦與團隊人員討論交流

“誤打誤撞,瞎貓碰上了死耗子”,吳宜燦把自己進入核能物理研究領域的過程形容成了一個偶然事件。此后的30余年,他用常人難以理解的執(zhí)著和較真,把偶然變成了必然。

高考那年,化學是吳宜燦考出的最高分學科。他心想,那就報化學專業(yè)吧,“填志愿的時候,看到有個專業(yè)叫核反應堆,感覺有‘反應’兩個字,應該是跟化學相關的吧。”直到被西安交通大學錄取后,他才知道,核反應堆屬于物理領域,而他也成了班上僅有的兩個直接報考該專業(yè)的考生之一。

干一行就愛一行。骨子里的倔強、樂觀,讓吳宜燦堅守著當初的選擇,從未有過動搖和后悔。“從本科畢業(yè)設計開始,這么多年,我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專注研究核能安全。”科研路上,吳宜燦的很多同學和同事都選擇了離開,只有他仍在堅持。

曾經的同門師妹、如今的愛人黃群英,和吳宜燦是同一領域的專家,二人在生活和科研的道路上相互扶持,把外人看來枯燥乏味的科學研究當成了畢生的摯愛。“心中有熱愛,就無所謂清貧和寂寞。”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。

02

核能革新的探路者

隆冬時節(jié),位于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三面環(huán)水,氣溫比市區(qū)還要低上幾度,但島上綠樹成蔭,仍是生機一派。蜀山湖大橋,是進入島內的唯一通道,承載著通往世界科技尖端的“重任”。核安全所,是橋的另一端,一個并不算大的研究所。在這里,吳宜燦常常一頭扎進去,就把實驗室當成了家。

吳宜燦正在工作

    在核安全所的二樓,吳宜燦對著兩個模型,向記者解釋著核聚變跟核裂變的概念。“核聚變應用是一個未來的概念,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;核裂變是目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,先進核能技術可以讓核廢料的原子核發(fā)生裂變,過程中產生能量,使得核廢料變成核燃料‘燒掉’,繼而用于發(fā)電、供熱等,既能變廢為寶,也不會造成環(huán)境污染……”他語速稍快,動作麻利,談及自己的領域,有著用不完的精力和熱情。

“核電寶”計劃在幾年內獲得示范性應用

    近年來,吳宜燦團隊將發(fā)展的先進核能物理與安全研究成果應用于創(chuàng)新核能開發(fā),開展可移動、小型化、智能安全的核能系統“核電寶”的工程化研究。如今,“核電寶”供能系統在關鍵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已經實現突破,計劃在幾年內獲得示范性應用,“今后,我們可以在小區(qū)地下建‘核電寶’供熱供暖。再比如,將來我們煮飯用的也可能是‘核電寶’。”

    如何讓核能更安全、更清潔,是吳宜燦和他的團隊矢志不渝在做的事情。

03

不創(chuàng)新,就滅亡

熱愛、堅持、創(chuàng)新……實現成功所需具備的一切內在因子,在吳宜燦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。所以,當選院士等一系列成就,在他看來都是厚積薄發(fā)的過程,而非一蹴而就的結果。

吳宜燦正在講課(資料圖)

     實驗室墻上的口號“要么創(chuàng)新,要么滅亡”,是所有人每天工作的強勁動力。核安全所的博士金鳴從2006年本科畢業(yè)后,就一直跟隨吳宜燦,從導師身上,金鳴學到最多的,便是不斷創(chuàng)新的激情和思維,“吳老師常教導我們不盲從、不跟風,要用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。”

     在吳宜燦看來,創(chuàng)新就是要做不一樣的東西,“做科研,就要做有用的科學研究,最終要將科學技術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,從而造福社會,而不是做做‘花架子’。”

“麒麟刀”開始投放市場(資料圖)

除了“核電寶”已經進入工程驗證階段,吳宜燦團隊研發(fā)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“麒麟刀”精準調強放射治療計劃系統創(chuàng)新項目也于日前在南京落地。“麒麟刀”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了精準計劃、精準定位、精準照射和精準測評的“四精”技術,其腫瘤定位精度達到亞毫米級,照射劑量偏差小于2%,在有效殺滅腫瘤病灶的同時,最大程度保護了正常器官組織。相關技術研究成果入選中國十大重大技術進展,打破了我國高端腫瘤放療市場的國外壟斷。

如今,團隊的不斷壯大,使其研究領域也不斷延伸:工業(yè)安全、無損檢測……吳宜燦始終用創(chuàng)新和踏實的科學態(tài)度踐行著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”的號召。

04

科學家的初心和使命

單一宇宙里的星辰和大海,只有醉心其中的人才看得到。埋頭做科研的路上當然有坎坷,甚至誤解、嘲諷、打壓,但多年的堅持不懈,令吳宜燦做的事得到了社會和國家的認可,他更加確認了自己的堅持是正確的,也是值得的。

遇到困難,吳宜燦總愛辯證看待。問題于別人是煩惱,于他卻是快樂,不斷解決問題能夠給他帶來興奮感和滿足感。“別人看到的是表面,所以覺得枯燥無味,而我看到的是內在十分豐富的科學世界,所以我是快樂的。”吳宜燦說。

熱愛、堅持、創(chuàng)新,是吳宜燦團隊的工作宗旨

“發(fā)展先進核能科技,讓人類生活更美好”,是吳宜燦和團隊掛在墻上、記在心里的使命。他始終認為,福島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,給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懼遠超核能本身的傷害。幾十年來,吳宜燦所做的堅持,就是為了不讓人們再“談核色變”,“任何技術都是有風險的,對老百姓來說,百萬分之一和千萬分之一的概率是一樣的,危險都是有可能發(fā)生的,所以我們要把風險降到接近零,就要尋求從源頭上解決安全問題的方法。”

吳宜燦正在檢查實驗裝置

踐行這份初心和使命的路上,吳宜燦常告誡團隊里的年輕人: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擁擠,因為堅持的人很少,要耐得住寂寞,坐得住冷板凳。團隊的名稱叫“鳳麟”,這也預示著,從一開始,他們就在做一件只有極少數人能做,并且堅持做的事。

吳宜燦

研究員,教授,博導。1964年出生,安徽安慶人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國際核能院院士,現任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所所長,兼任國際小型鉛基反應堆聯盟主席、國際能源署聚變核技術執(zhí)委會主席。長期從事核科學與技術及相關交叉領域研究,主持國際和國內重大科研項目30余項,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,發(fā)表論文400余篇??蒲谐晒言趪鴥韧猥@得廣泛應用,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、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、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,以及美國核學會杰出成就獎、歐洲聚變核能創(chuàng)新獎等重要科技獎勵10余項。